2023年11月,山城重慶的梧桐葉剛剛泛黃,34歲的陳炯先收拾行囊,惜別尚在襁褓中的孩子,在項目部負責人的帶領下,踏上前往大別山區的千里征程——河南信陽。作為聯合體單位參建河南信陽淮河上游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,這是重慶林投公司向重慶以外輸出林業工程管理服務邁出的第一步。
一年半過去,陳炯先和公司駐信陽項目團隊在大別山區辛勤工作,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步。
樣板工程的“守門員”
作為重慶林投公司國儲林青年突擊隊的一員,在重慶國儲林項目區縣奔走是陳炯先的家常便飯,遠征市外項目還是頭一遭。“要將信陽項目打造為營林建設質量樣板工程!”行前公司領導對項目團隊的這句叮囑猶然在耳,陳炯先絲毫不敢大意。

信陽項目啟動之初,苗木供應市場的管理秩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規范問題。在一次例行的苗木驗收過程中,陳炯先蹲在潮濕冰冷的泥地上,對到場的苗木進行了細致地檢查。最初,一切看似正常,苗木的地徑、高度及外觀均符合標準。然而,當他撥開看似規整的營養袋,抖落外層土壤后,意外發現一個透明塑料袋緊緊包裹著根系,導致苗木難以自由生長。隨后進行的隨機抽查顯示,這一問題普遍存在于該批次苗木中。

“這批苗木必須退回!”陳炯先向公司項目部負責人請示匯報后,明確給出了驗收意見。
供應商滿臉堆笑,試圖求情:“兄弟,這次我吸取教訓,下次保證沒問題。”陳炯先嚴詞拒絕,冷著臉回應:“今天放過這一次,明天就可能毀掉整片林,我不能拿項目質量開玩笑!”面對供應商的軟磨硬泡,他不為所動,堅決要求更換苗木。
為從源頭確保苗木質量,陳炯先化身為“苗木偵探”。利用工作之余,他前往供應商的育苗基地,仔細核查苗木品種、生長周期、庫存等關鍵信息,并在田間與技術員深入交流,確保掌握每一個細節。在春旱季節,為了確保苗木的鮮活,他與供應商進行了多次溝通,并制定了夜間運輸的方案。正是這份對質量的“錙銖必較”,讓不合格苗木徹底與作業區絕緣。
栽植高峰期,項目團隊顧不上喝口水、歇口氣,逐地塊排查苗木栽植的各個環節是否到位,為數十萬株新苗的成活構筑了堅實的質量防線。
創新破局的“急先鋒”
在某作業區,復雜的地形成為橫亙在項目推進路上的“攔路虎”。由于地塊缺少道路,物料運輸變得異常艱難,分包方不得不采取最原始的人力背運方式。陡峭的山路,工人們背著沉重的苗木和肥料,一步一喘,效率極低,怨聲不斷。工期緊迫,看著分包方心急如焚,他在山間巡查著,腦袋里思索著破局之策。
“能不能用無人機運輸?”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陳炯先腦海中閃現。他迅速查找資源,聯系專業團隊,經過反復溝通和論證,最終引入無人機運輸模式。無人機運輸不僅解決了物料運輸難題,還減少了人工搬運對苗木的損傷,同時運輸的苗木土球可以泡透水后直接上山,提高了苗木存活率。當地林業部門聽聞后,專程前來觀摩,稱贊道:“這個創新方法為我們解決類似問題打開了新思路,值得推廣!”無人機運輸模式的成功應用,不僅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,更成為項目技術創新的典范。


陳炯先沒有滿足于此,他深知創新是項目持續推進的動力源泉。此后,他與項目團隊不斷探索,針對不同作業區的特點,因地制宜地優化施工方案,將創新思維融入項目的每一個環節,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糾紛調解的“助推器”
董家河鎮地塊,是項目推進中的“硬骨頭”。錯綜復雜的權屬糾紛和頻繁的村民阻工,讓這片15000畝的地塊幾乎陷入停工狀態。
盡管地塊矛盾協調本屬甲方職責,但作為作業區負責人的陳炯先,為全力推動項目提速,主動挑起了調解的重任。他邀請林業主管部門、地方政府、林權人及分包方開展多輪溝通協商。面對僵局,陳炯先總是冷靜分析,尋找利益平衡點,經過數月的不懈努力,問題最終得以解決。

在長達一年多的項目攻堅中,陳炯先在項目部負責人的帶領下,與項目同事團結協作,不斷通過“利他共贏”凝聚各方力量。他與當地林業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,定期匯報項目進展,主動協調可用林地資源、林權糾紛等“卡脖子”難題,從陌生到熟悉,逐漸與林業部門形成并肩作戰的默契。面對分包方,他聯合監理單位組織了多場宣貫會和技術培訓,手把手指導施工標準,幫助團隊突破技術瓶頸,在朝夕相處中建立起互信互助的情誼。他還深入林權人和村民宣傳項目的重要性,贏得了廣泛理解與支持。當地林業局主動靠前服務,分包方積極創新施工方法,村民群眾自發參與護林,多方協同推進項目順利開展。
如今,信陽項目已完成了階段性建設任務,那些曾經荒涼的山巒,正逐漸被綠色覆蓋,生態的底色變得更加鮮明。